前陣子魚水拿她研究所的考古題問我,大概是Ausuble的前導組織如何應用之類的,
看三屆的考古題,其實考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像是Kohlberg, Erikson, Piajet等,
前導組識也算還蠻常見的(而且每次寫教案都要寫前導組織→各位小朋友,我們今天要上的是整數的四則運算...),
ptt板友也說:出過後設認知,可能會來個前導組織吧。
所以就來試寫一下,還請不吝指教。
試說明Ausubel意義學習論的涵義及如何應用在教學上。
Ausubel提倡有意義的學習,強調個體的「接受」,主張「接受式學習」為最經濟、有效的教學方式,
以下分別敘述其涵義及教學策略:
(一)意義學習論的涵義
1.前導組織
Ausubel主張個體的學習建立在先備經驗的基礎上,透過新觀念與舊經驗的結合,
如此一來,方可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他提出「前導組織」的概念,意即在教師在教學前,先將新知識的主要概念提出,使之與學生的先備知識結合,
就能使學習者將新學習中較分化、較細節的概念加以結合並記憶。
2.接受式學習
意義學習有時也稱之為接受式學習,唯按其說法,接受式學習絕非被動式學習。在接受學習情境中,
學生的心理認知歷程仍是主動的。在學習一種新知識時,學生藉由教師提供的前導組織結合其先備知識,
並納入自身之知識結構,成為自己的知識。
(二)意義學習論的教學策略
Ausubel將前導組織分為「說明式」與「比較式」兩類,其適用時機及功能亦有所不同,以下分述之:
1.說明式架構
當新知識對學習者而言相當陌生時,教師可利用說明式架構,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先備知識),
以利理解新概念。例如在教平面直角座標,想要達成會標平面上任何一點位置時,先以班上座位配置為例,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標記王小明同學的座位,再對照到平面直角座標上,學生自然能了解如何標記座標上的位置。
2.比較式架構
當新知識與舊經驗有關聯時,可利用「比較式架構」,來比較新舊教材之間的異同。
一方面有助於透過舊經驗理解新概念,另一方面透過相異點的釐清,可避免新舊知識間的混淆不清。
例如在教各種地形時,可比較「高山」與「高原」、「丘陵」的異同。
文章分類
10.97教檢
(11)
11.教甄筆記
(13)
20.食記
(52)
21.台中
(7)
22.台北
(14)
23.桃園
(2)
24.花蓮
(11)
25.其他
(1)
26.台東
(1)
27.買不到的
(1)
28.高雄
(4)
29.京都
(7)
291.大阪
(3)
292.奈良
(4)
30.遊記
(15)
31.宜蘭
(1)
32.台東
(1)
33.花蓮
(1)
34.台北
(4)
35.京都
(5)
36.大阪
(3)
37.奈良
(2)
40.轉文
(31)
41.健康
(10)
50.閒聊
(65)
51.龜山龜事
(51)
52.電影
(4)
53.性別
(30)
54.謝誌
(1)
60.嫩
(22)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最新回應
- 對我來說還蠻值得的,因為我教育科目只有讀那一本 - 8/27/2014 - Anonymous
- - 12/23/2016 - Anonymous
- The King Casino Online ᐈ Get 50% up to €/$100 + 50... - 3/25/2022 - xylayaeger
- Sands Casino, Casino & Resort | Spa and Hotel ... - 3/2/2022 - valutabbert
- 請問露天那本值得買嗎 - 8/13/2014 - 思柔 I'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