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魚水拿她研究所的考古題問我,大概是Ausuble的前導組織如何應用之類的,
看三屆的考古題,其實考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像是Kohlberg, Erikson, Piajet等,
前導組識也算還蠻常見的(而且每次寫教案都要寫前導組織→各位小朋友,我們今天要上的是整數的四則運算...),
ptt板友也說:出過後設認知,可能會來個前導組織吧。
所以就來試寫一下,還請不吝指教。
試說明Ausubel意義學習論的涵義及如何應用在教學上。
Ausubel提倡有意義的學習,強調個體的「接受」,主張「接受式學習」為最經濟、有效的教學方式,
以下分別敘述其涵義及教學策略:
(一)意義學習論的涵義
1.前導組織
Ausubel主張個體的學習建立在先備經驗的基礎上,透過新觀念與舊經驗的結合,
如此一來,方可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他提出「前導組織」的概念,意即在教師在教學前,先將新知識的主要概念提出,使之與學生的先備知識結合,
就能使學習者將新學習中較分化、較細節的概念加以結合並記憶。
2.接受式學習
意義學習有時也稱之為接受式學習,唯按其說法,接受式學習絕非被動式學習。在接受學習情境中,
學生的心理認知歷程仍是主動的。在學習一種新知識時,學生藉由教師提供的前導組織結合其先備知識,
並納入自身之知識結構,成為自己的知識。
(二)意義學習論的教學策略
Ausubel將前導組織分為「說明式」與「比較式」兩類,其適用時機及功能亦有所不同,以下分述之:
1.說明式架構
當新知識對學習者而言相當陌生時,教師可利用說明式架構,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先備知識),
以利理解新概念。例如在教平面直角座標,想要達成會標平面上任何一點位置時,先以班上座位配置為例,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標記王小明同學的座位,再對照到平面直角座標上,學生自然能了解如何標記座標上的位置。
2.比較式架構
當新知識與舊經驗有關聯時,可利用「比較式架構」,來比較新舊教材之間的異同。
一方面有助於透過舊經驗理解新概念,另一方面透過相異點的釐清,可避免新舊知識間的混淆不清。
例如在教各種地形時,可比較「高山」與「高原」、「丘陵」的異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