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關於誰比較「蝦」或「瞎」

關於比較「蝦」或「瞎」 2008/09/17[中國時報/時論廣場/A17版]
《觀念平台》誰瞎誰腦殘?
----------------------------------------------------------------------- 【紀大偉】
北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俗稱殘奧)舉行之際,我們──所謂「一般人」、「正常人」──不妨思考自己和「殘障」之間的關係。其實,行文至此,我已經深深感受到文字帶來的障礙,似乎每個詞都要加上引號才能夠使用。   
如果我們是「正常人」,是不是暗示殘障是非我族類,是異類?難道「我們」之中,沒有人殘障?   
一般人和殘障人士之間,可以畫下一條鮮明的分界線嗎?在奧運舉行之前,有些傑出的殘障運動員跑步游泳比大多數正常人還快;有些肢體健全的運動員甚至希望殘障運動員留在殘奧就好,不要參加正常人的奧運,以免造成威脅。   
這種防備殘障人士的心態,事實上是人類文化普遍可見的現象:人們總愛區分敵/我、他們/我們,然後把自己心中的焦慮感都排泄到「敵、他們」身上,這樣自己就會覺得暢快。正常人/殘障人的界分,就是這種敵我界分的延伸。   
事實上,就算我們都是健康自然的人,有誰敢說自己的家族裡沒有任何殘障人士呢?被迫隱形的殘障人士不是住在別人的家族中,而就是在我們的家族裡。生老病死,在人人的家中發生,而且就在人人身上發生;老/病的結果往往就是殘(坐輪椅或失去視力等等),我們不可能置身事外。如果一直堅信「我們健全/他們殘障」的區隔,把他們打入黑影之中,我們終究會把巴掌打在自己臉上。   
正因為我認為任何人都可能隨時成為殘障人士,所以我聽聞某些台灣流行用語時,就覺得坐立不安。其中一個是「瞎」,另一個是「腦殘」──兩者都是罵人用語,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台灣年輕人之間大量使用。我在台灣街頭、電視上聽見有人嘻笑怒罵說出「你很瞎」、「他腦殘」;我在台灣的網路文字一再看見這兩個詞。   
我總不免納悶:為什麼眾人對於言語的暴力如此不敏感,甚至將言語暴力運用得理直氣壯?有什麼人可以保證自己在將來二十年內絕對不會失明,絕對不會中風呢?   
在笑罵別人的時候,就是在我們/他們之間畫出界線,卻不知道這條線總有一天會絆住自己。   
誠然,我不可能不自量力叫人停用「瞎」和「腦殘」這兩個流行語。就算不用這兩個詞,眾人馬上又會找出新的替代詞來用,而且十之八九又是要以殘障作為譏笑的支點。而「瞎」和「腦殘」流行之前,大家早就一直愛用「你沒長眼睛啊」和「他頭殼壞去、他智障」來罵人。用殘障罵人,是根深柢固的習慣,用得爽,很難戒。   
可是,在別的語言環境,外國人是不是也大量使用譏笑殘障人士的話語?這個習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嗎?我非常好奇。如果外國人並非如此,我就想知道,為什麼我們台灣人卻要這樣說話呢?


----

之前在所辦留言板看到這篇回應,原因是有位學生在留言主旨打了「問一個比較蝦的問題」,
看完之後其實也頗汗顏的,生活中我們用了多少帶有歧視字眼的語句來譏笑他人?
可怕的是,我們在無形之中歧視了某些族群還不自知!?
上學期修過「適應體育教學研究」,老師提到,現在多以「身心障礙」來取代「殘障」,
而「特殊體育」也改成「適應體育」。
改變名稱,多了尊重。
身心障礙人士也和一般人(請注意,是一般人而不是「正常人」)一樣努力的生活著,
甚至比大多數的一般人更努力,他們應獲得的是尊重,而非嘲笑歧視(被拿來當罵人的名詞,夠歧視了吧)。
如同文中所提:有什麼人可以保證自己在將來二十年內絕對不會失明,絕對不會中風呢?
現在譏笑他人,或許正譏笑未來的自己!

0 意見:

張貼留言

最新回應